下身的运动带动了上身的自然反应,这就是高尔夫的挥杆原理,比如散步。

散步,是腿动带动手动。迈左腿时其实是右腿在支撑人体,反之亦然,交替而行。右腿的力量支撑转换到左腿时,人行走了一步。我常年体重78公斤,这每一步都承载着。同理,打球时我的每一次挥杆也承载体重,因为上杆时支撑在右腿,收杆时支撑在左腿。其实人们在行走时有着向前的惯性及长期习惯,所以感觉体重的负担减少很多。如何在挥杆中充分利用自已的重量,并将重量在重心由右向左的转移中产生如散步时产生的惯性,通过身体的旋转将力由脚底通过全身释放到杆头,这是流畅轻松挥杆的关键,其实与散步同理,大道至简。
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我们练习时主要练的是节奏,好的节奏是柔顺而唯美的,当你在挥杆时,你的身体所有部位都在相互争力时,怎么能打出好的节奏呢?不争在于意,而非形。

伞布不争于伞骨,伞骨不争于伞把,唯伞把之力力透于水,则水旋于律。心静则自然,放下则无欲。

练的是节奏,要练出好的节奏必须要在练习每一支球杆时要有目标性,当练习使用不同的球杆都能在落点、方向、弹道上有较好的稳定性时,那么节奏也就呼之即出了。

练习时没有目标性的练习,就是练体能或者说是纸上谈兵,思想与身体的运动不能统一,而场下的每一次挥杆是有目标性的,这种目标性的练习平时不养成习惯,场下很难做到“有意识准备,无意识挥击'。所以很多人在练习场练的是外在的形而非内在的功。

治大国若烹小鲜,道而简以一贯之。

挥长杆似切短球,柔而轻似旋律畅。

架轻就熟,熟能生巧,巧能生意,有意则静。随外力尽,则内力生,一生百生。

慢就是快!

上杆是结蓄能量的过程,下杆只是把能量释放,释放就不需要附加力量了,所以一个好的上杆是成功的基础。上杆后所有力量在右脚底内侧,小腿及大腿至腰,纽力呈递减至手。这些是感觉很难表达。杆头的运行轨迹,U型轨迹〈扁平〉最低点木杆时在球前(目标反方向),杆头是向上击球,球的飞行高度与杆角度、插梯高度、U(扁平)V型轨迹相关。铁杆最低点在球后(在目标方向),所以铁杆向下击球后再击草地,球道木在球下正好扫击而出。

身体的重心转移做好了(上杆后重心在右腿,下杆后重心移到左腿),重心的转移是依靠右腿的释放通过胯传递到左腿,胯以上的转动在下盘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得到力源 而轻松随转释放。

重心的转移加送杆的充份(双手放松让杆头的重力加速度引领击球,送杆自然充份)就可能打出穿球而过的效果。

击球发力顺序由下到上就可产生加速释放需要的“时间与距离',上身主动击球则破坏了。释放太早与过度延迟都是双手及上身控制球杆的结果。

每个人动作都不一样,但击球瞬间一样就好。

打球如雨天转傘,水散则力均,始于伞把之力。再如人之散步之态,脚迈而身手相随。

如无腿力为根本,一切尽失。加强腿力,放松身体是关键。

慢就是快

慢则能感受节奏,绵绵之力于足下向上至杆头传递,需要时间,快则过程尽失,力无传递之叠加。

无论佛学也好,哲学也好,高尔夫是自然生活的流露,她的点点滴滴都来源于平常生活,最终在挥杆中领悟生活的本质,她是游戏、体育项目、交流平台,更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想往。

在挥杆中,杆头运动的是弧形,有弧的轨迹必然有半经,半经越大,挥杆越轻松,力由脚生则半经是最大值。当人们努力地想摆脱半径束缚时,坎坷如影随行。让杆头挥出更顺畅的弧线,才是努力的方向。

厚积而薄发,随力弱而技强,借天地之灵气,势旋转贯穿始未,以柔展伸其径。丝润顺滑,唯巧克力,四两足已。

认识到自己挥杆的问题,理解了击球的原理,怎样把这些融合到自己的身体条件中,这就需要不断的自我修正。

只有练习,才能把别人的感悟与理解变为自己的。

点沉香一支,饮茶水半杯。静坐而留清,香醉沉思远。


杨权总结于二零一五年七月